一直“掩藏”在中海地產(00688.HK)光環后的中建地產沉默中爆發,在北京連推十個項目,沖擊京城“百億軍團”。
據本報記者了解,未來中國建筑[3.47 0.00%](601668.SH)將加速整合旗下二級公司的房地產資源。
中建地產董事長李百安表示,背靠母公司中國建筑,中建地產將發揮產業鏈優勢、加強組合協調能力,力爭把中建地產打造成“全產業鏈的房地產公司”。
12月7日,中建地產首度對外發布品牌。萬科集團副總裁北京萬科總經理毛大慶認為,中建地產有其他房地產企業難以復制的特征,是包含全產業鏈條的企業,且中建(品牌)具有寬闊的國際化背景,一直承擔著中國建筑企業“走出去”的責任。早年有過新加坡工作和居住經歷的毛大慶稱,在新加坡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保障性住宅都是中建承建的。
在中國建筑的主營業務中,房屋建筑工程業務雖然是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房地產投資開發卻是利潤的主要來源。在IPO路演時,提及中國建筑的競爭優勢,中國建筑董事長易軍分析道,“房建和地產互為上下游產業,一個經營穩健、一個盈利能力強。”
不難理解,中國建筑發展房地產業務的決心。中國建筑2009年年報也顯示,力爭用3至5年時間,將房屋建筑工程、基礎設施建設與投資和房地產開發與投資的利潤構成由2008年的4∶1∶5調整為3∶1∶6。2009年,這一比例為3∶0.8∶6.2。
根據中國建筑集團整體上市的需要,2007年中建地產組建,代表中建股份負責經營管理全系統不含中海地產的房地產業務。中建系旗下所有房地產業務,除中海地產品牌以外的部分都納入中建地產。
雖然在管控架構上,散落在各子公司的地產資源都統一收歸中建地產管理,但在中國建筑財務報表上并未單獨立項。據中國建筑招股說明書顯示,中建地產有30家附屬子公司,主要是中建八個工程局旗下的項目公司,遍布全國16個省市,正在開發的項目達50個。最新數據顯示,中建地產土地儲備已達到1560萬平方米。
中國建筑易軍董事長在公開描述中國建筑對中海地產和中建地產制定的明確發展規劃時表示,“中海地產定位于內地城市及港澳地區專營高中檔精品住宅及商業地產,而中建地產主要業務定位是大眾精品住房和保障性住宅開發,這符合國家的房地產業政策導向。”
然而2009年底,中建地產也曾陷入高價地的爭奪中。雖然從此后土地市場的發展軌跡來看,中建所取地塊價格被新的地王刷新。但受土地成本的制約,中建地產也開發一些高檔住宅產品,這樣,有時會打破之前的定位。外界曾有評論擔心,二者會形成相互競爭的關系。但中建地產高層告訴本報記者,集團希望中海地產和中建地產形成協調運營的格局,二者共同做大中國建筑的房地產業務。“市場真的很大,雙方競爭的幾率很小。”這位高層告訴本報記者。
而事實上,中建地產也制定了清晰的戰略。確定城市綜合開發、居住地產、商務地產和保障住房四大業務線。通過城市綜合開發,獲取成本更低的土地資源。上市一年多以來,中國建筑已經簽署5個城市綜合開發建設項目,加上原有項目,未來累計投資金額將超過千億。未來,中建地產還將利用各地工程局的平臺大力拓展當地資源,拓展在中西部城市的業務。
據管理層透露,中國建筑將進一步加大保障房的建設力度,通過發揮其全產業鏈的優勢,控制成本,獲取規模效益。中建地產不希望僅僅扮演代建角色,而希望將保障房建設作為穩定的商業模式。據透露,中建地產未來也有意考慮建立基金平臺,運營房地產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