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依然想打造“超級零售航母”。
2004年,商務部就曾出臺了一份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名單,并提出將對名單上的20家企業給予一定支持,將他們打造成中國的“超級零售航母”。但成果寥寥。
若干年過去,這份名單再次被寫進商務部的“十二五”規劃,數量變成了15家,15家名單依然在此前的20家范圍之內。但商務部并未透露哪五家被排除在名單之外。名單上成員之一的負責人顯然并不對政策支持抱有太大的希望,他說:“我們現在主要是踏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目前流通業的問題并不是培育幾個大型的企業,應該改變的是他們生存的土壤和空氣,這些改變了,企業才談得上發展壯大。”商務部研究院國內貿易與市場研究部研究員張育林說。
名單浮沉
時至今日,這份名單上的企業有的已經物是人非,但是“超級零售航母”卻并沒有如期望的被打造出來。
商務部的一位主管官員說:“這件事情進展的確比較緩慢,根本原因是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想法有差異,各個部門也沒有很好的形成統一意見。但是這個事還是會推行下去,因此被寫進了‘十二五’規劃。”
名單出爐之初,主管部門就提出將從品牌保護、企業所得稅的交納方式、項目財政支持、公司重大項目審判、流通企業財務公司設立、企業債券的發行、公司重組、資產并購、債務處理等方面出臺具體措施支持這些企業。
“但是企業和政府的想法不一樣,企業總是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直接采取行政手段干預。但是政府部門始終會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么直接干預呢?兩者根本沒想到一起去。”上述商務部官員說。
他說,還有一個很關鍵的資金問題,在各個部委之間形不成統一意見。比如與之相關的發企業債券和建立財務公司,一些主管部門就提出來,政策的制定是要普惠,并不能單獨為一個行業或者說某些企業制定特殊的政策,這樣是不公平的。稅收優惠更是不可能的。
種種問題,造成“零售超級航母”名單的名存實亡,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幾年間,雖然多次被提及,但是均無實質性進展。
金融危機之后,出口形勢回暖嚴峻,內需在中國的經濟結構中地位越發重要。如何提振流通業,進而擴大內需提上日程。打造“零售超級航母”的概念再次被喚起。
關鍵是“土壤”和“空氣”
雖然幾近夭折的 “零售超級航母”名單再次被寫入了 “十二五”規劃,但是命運如何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上述商務部官員說:“能給予的支持在政策層面上還要會同其他部委展開新一輪的討論,能否取得進展是個未知數。從過去一些年的溝通看,效果并不是很好。”
在張育林看來,培育大型商貿企業并不是當務之急。她說:“流通行業現在最主要的是大的環境問題,給這個行業一個公平的環境,逐步建立起這個行業的發展規劃,這些解決了,才能再提建立大型企業。”
上述企業負責人說:“雖然政府一直表示,要努力為商業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但歧視性電價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如果按成本計算,中國的商業電價比國際上通行的電價高很多,影響了國家商業企業的競爭力。”
“我們認為關鍵問題在平等,價格高低不重要,但是要合理。電力也是商品,不能不同用戶實行不同的收費。”他說。
“如果連一個大的公平的發展環境都沒有,支持幾個大企業又有什么用呢?即使成功了,也只能是標本,不可復制。”張育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