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金華,無論是酒店還是國土局這樣的政府部門,大都在敞亮的大堂里擺上一大塊螢石工藝品,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往來的人們,金華與螢石的特殊淵源。
中國最早的螢石礦開采于金華市下屬的武義縣,今天從金華坐長途車前往武義縣城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在進入縣城的路邊,可以看到一組城市雕塑,上書“溫泉名城、螢石之鄉”。
武義的溫泉發現于1991年。當時,武義縣大量開采的螢石礦普遍深及地下200米,滾燙的熱水源源不斷地從石壁中滲出,因此,武義的溫泉應該說是螢石開采的副產品。而如今,溫泉已名列螢石之前成為武義的金字招牌,可見當地政府對螢石產業的看法。
如今,因為地方政府對螢石產業并不支持,浙江的螢石主產區已經從金華南移到麗水和浙江西部的衢州地區,武義僅剩下2家仍在合法開采的螢石礦。
雖然“螢石之鄉”在此輪螢石產業高景氣周期中并未能煥發新的青春,但資本市場早已開始為螢石而躁動。哪怕沾上點螢石渣的上市公司都時常出現在漲幅榜前列,而部分上市公司收購螢石礦的承諾更讓投資者癲狂。
冷靜下來思考,螢石產業確實需要資本市場的幫助,但這種幫助不是提供低廉的資金、不是創造財富神話,而是讓小、散、亂的螢石產業迅速走向規范化。資本市場已經賦予了螢石產業廣泛的關注度,要擺脫以往不良的形象,螢石產業需要抓住這個機會。
幸運的是,螢石產業的從業者們也已意識到這個機會。手握大量螢石資源的金石資源集團有限公司此前曾與一家上市公司傳出并購緋聞,雖然金石資源副總裁趙進華全面否認了這種可能性,但記者注意到趙進華的書桌上恰恰擺著一本上市公司規范治理的書籍。
除了隱晦的線索,螢石行業中還有更多企業家明確說出了對資本市場的向往。武義地區一位礦主告訴記者,他正在積極聯系行業內主要的螢石企業,希望以一種聯合體的形式實現上市,已得到一部分企業的響應。
單個公司規模太小是阻礙螢石企業上市的重要瓶頸,這位礦主曾參股一家下游氫氟酸企業,而這家氫氟酸企業試圖IPO的努力就因為規模過小而遭遇了失敗,也正是這家氫氟酸企業的前車之鑒使得他決定嘗試聯合體的上市模式。
不論形式如何,螢石行業內的企業或多或少已經開始嘗試利用資本市場壯大自身,這對于企業本身是件好事,對螢石行業也是好事,對于苦苦期盼真正螢石概念的投資者更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