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夏季電力短缺和燃油供應緊張的狀況,可能給亞洲地區油市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那就是燃油的需求可能減少,而非增長。
由于華東、華中和華南地區的旱情持續影響水力發電,工業用戶在遭到限電后尋求柴油發電,因此中國柴油需求大幅增長,政府已下達了禁止柴油出口的規定。
急需柴油的兩大國有石油巨頭中國石油[10.68 -0.28% 股吧]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石油集團)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石化集團)打破了以往不愿向民營煉油廠供應原油的慣例。
民營煉油廠一般主要加工直餾燃料油,這一油品的成本較原油高,但進口不受配額限制,也不受國有石油公司的控制。民營煉油廠甚至還能通過加工品質非常低的瀝青來生產柴油。
分析師和當地媒體稱,中石油集團和中石化集團計劃從7月份開始向民營煉油廠供應原油,鼓勵他們提高加工量,并正以更高的價格被迫回購更多的成品油。
息旺能源的一位分析師稱,這一計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成品油的產量,民營煉油廠有較大的空間提高加工量。
民營煉油廠占中國總煉油能力20%~25%。此前由于利潤率低,全國范圍內民營煉油廠的開工率只有40%~50%。
幾家密切追蹤中國市場的新加坡燃料油貿易商稱,上述計劃對亞洲地區的燃料油市場不利,此前每當國有石油公司向民營煉油廠增加原油供應時,都導致了中國的燃料油進口下降。
作為亞洲地區重要的燃料油進口國,中國今年以來每個月進口200萬-300萬噸的燃料油。
中國本應能夠實現燃油的自給自足,但現行的石油行業政策和價格管制措施導致時不時發生燃油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