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注冊英國公司]一直被視為最大創新領域的互聯網經濟遇到“反思潮”。例如,當當網總裁李國慶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某網站毀了中國CD業。也有人表示,電子商務不過是挖了實體店的“墻角”。該判斷似乎也得到一些數字的支撐,電商60%來自于原有實體店消費,僅40%來自于新消費。電子商務與互聯網經濟究竟有多少創新意義,應該怎樣來評估?
李勇堅:確實,電商對實體店消費有著替代效應,但本質上,電子商務對實體店的替代是先進模式替代落后模式,是社會進步的一種必然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我國現有的流通模式仍然是一種短期營運資金支撐下的簡單規模增長的循環模式。在市場競爭下,這種模式又演變為場地出租模式,即類似房東模式,零售企業的營業利潤其實主要來源于供應商的費用支持。表面上,這種模式使流通終端壓低了進貨費用并降低了運營風險,但其核心是把主要的經營風險轉移給上游的商品供應商,導致整個流通過程費用極高,并推高物價。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一些商品包括原產自中國的商品,其銷售價格甚至高于美國等發達國家。進一步來看,批發零售企業沒有完全發揮其規模化采購與運營的成本優勢,造成的結果,是流通產業對終端銷售價格、穩定的供應渠道、產品質量等方面的控制力下降,也極大地損害了流通業的長期成長能力,造成了我國批發零售業生產效率低下。
從這個角度來說,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先進的流通渠道,對實體店的替代是必然的。不能把這種替代看作為是簡單的“搬磚”抑或“挖墻腳”,其背后有著巨大的轉型創新的潛力。至于毀掉CD 產業的,其實不是電子商務,而是版權市場的不完善。當然,這又牽涉到了另一個問題。
解放評論:傳統經濟學認為,真正的原始創新來自于供給而非需求。電子商務可能對消費有所拉動,但似乎并沒帶來供給方面的創新。甚至有分析認為,電子商務不僅沒有推動創新,相反可能遏制了創新。例如,流通環節變化帶來的利潤誘惑太大,企業可能會減少真正對原始創新的投入。電子商務會不會遏制原始創新呢?
李勇堅:這個邏輯聽上去是有道理的,但對電子商務到底是推動還是遏制創新,不能只從一個角度看。本質上,電子商務不單純是一種全新的營銷渠道,而是消費市場、品牌認知、思維模式、產品設計、技術創新、生產方式的顛覆性變化,是推動需求結構與供給模式進行變革、促進產業效率不斷提升的一種新模式。
工業化時代本質上是供應端主導的。供應商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嚴重信息不對稱。因此,企業常常熱衷于廣告競爭、概念競爭、營銷競爭、渠道競爭,而非原始創新的競爭。從深層來說,這也是中國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研發創新能力不強,并導致中國企業長期在國際產業低端徘徊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電子商務所帶來的產業革命,是消費者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自身消費權力最大化的過程。這倒逼企業必須不斷地適應與挖掘客戶需求,在研究與開發方面投入更多,創造出更符合用戶的產品。在信息接近于透明的環境,消費者將不但關注于產品與服務本身,而且對產品與服務背后的環境因素、資源因素、人文關懷、社會責任等更為關注,這也迫使企業戰略全方位進行變革。
電子商務對整個國家的經濟轉型升級也具有重大意義。通過網絡,可以將地理空間上分散的企業組織連接在一起。在這個新空間,信息流和資金流通過互聯網可以暢通無阻地流動,極大地拓展了商業空間和交易效率。這種微觀效率的提升,必將提升經濟體整體效率,促進其快速增長。因此,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應當重視電子商務可能會扮演的重要角色。
解放評論:還有一些人擔心,過往我們是不是高估了互聯網經濟帶來的積極影響,而忽略了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究竟該怎么全面地看待電子商務的創新意義?
李勇堅:電子商務對傳統產業的替代,[英國公司注冊]正如汽車對馬車的替代。一方面,這種替代可能是一個創造性破壞過程。這是進步的必然。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的興起,不僅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給創新創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如眾籌的興起為很多新的創意產品、智能硬件提供了早期支持,會鼓勵更多人從事創新創業。所以,對互聯網經濟的積極影響,我們估計不足,而不是高估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對一些傳統渠道和傳統行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應當予以關注,并幫助其適應這個過程并順利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