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下了很大的決心,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12月7日,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郭衛東對本報記者說。
他所說的,是到2020年,陜西省計劃從陜南地區和白于山區分別搬遷240萬人和39.2萬人,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惡劣地區群眾的居住安全和生存發展問題。
近期《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2011—2020年)》、《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規劃(2011—2015年)》已經獲得陜西省政府的原則通過,在進行部分調整和修改以后將正式對外公布。
陜西省正在醞釀一場規模超過三峽移民的移民搬遷計劃。這一有些悲壯色彩的舉動,引起外界的廣泛關注。
走!告別災害和貧困
整個移民搬遷安置行動將從2011年起正式啟動。
搬遷所涉及的地區是陜南地區的漢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個縣,搬遷居民240萬;還有陜北白于山區的約1.9平方公里,搬遷居民39.2萬。
陜南的搬遷主要源于該地多發的自然災害,這也是陜西代省長趙正永在常務會議上所特別指出的。
據統計,自今年進入汛期以來,陜西省一共發生1009起地質災害,發生地質災害的頻次是去年的10倍。陜南地區由于受汶川地震影響和今年上半年遭遇的普遍干旱,造成山體松動、巖石破碎。今年在7月中旬以后的強降雨誘發下,發生地質災害的頻次尤其高。
根據規劃,陜南地區搬遷對象首先是受地質災害、洪澇災害或其他自然災害影響嚴重的村莊。同時,離公路超5公里、人口規模過小等偏遠村莊也在搬遷之列。
據統計,此次搬遷的總人數超過陜南三市總人口數的1/4,搬遷建筑面積達1.03423億平方米。
搬遷所涉及的陜北白于山區則主要是源于貧困,而造成白于山區貧困的主要原因是缺水。
白于山區是陜西三大貧困地區之一,地跨榆林和延安兩市。農業總人口80.2萬人,其中榆林市60.2萬人,延安市20萬人。白于山阻擋南來溫熱氣流造成該地區干旱缺雨,而且地下水中含有大量鹽堿等礦物而造成苦澀,以致長期飲水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陜西省解決白于山區飲水困難的努力由來已久,但至2008年,該地區仍有超過20萬人飲水困難。
據了解,此次搬遷將按照整村組搬遷、相對集中安置的方式進行,并鼓勵有條件的居民到縣城以上的城市購房居住,轉換農民身份。而其他居民將在縣城和城鎮周邊、中心村附近安置,陜西省將會給予搬遷補貼。相應的公路、飲水照明和通訊等基礎設施隨搬遷一并建設。
安置資金何來?
移民搬遷,安置和資金是兩個最讓人關注的問題。
此次移民搬遷的重頭是陜南地質災害地區的搬遷,但以躲避地質災害為目的的搬遷安置起來卻并不容易。
據統計,陜西全省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9%。在全省23個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易發點分布達到了9300多個,其中包括55個威脅到1000人以上的地質災害點。
陜南地區又尤為嚴重。以安康市為例,地質災害易發區占到了全市面積的60%以上。
在解決移民搬遷安置的問題方面,陜西省政府常務會議強調,把移民搬遷與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推進有條件的農民進城和發展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統籌考慮集中安置、城鎮布局、配套設施和土地利用等問題。
不過,一旦涉及城鎮,還將牽扯到農民的戶籍問題。“省里確定了107個重點鎮,它們有可能在移民安置當中發揮比較大的作用。”郭衛東說。
這107個重點鎮是陜西省按照《陜西省加快縣域城鎮化發展綱要》,確定的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是作為未來3到5年陜西省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重點鎮在戶籍改革方面,將取消 “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劃分方式,按照常住地登記戶口的原則,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統稱“居民戶口”。
如此龐大的移民搬遷規模,對資金的需求也同樣龐大。
據此前新華社披露的消息顯示,針對陜南地區的移民搬遷,從2011年開始,陜西省省級財政每年安排2億元、市縣安排2億元用于移民搬遷。
按照此番原則通過的搬遷規劃,此次移民搬遷的資金將由省市縣三級財政按照一定比例列入預算。而針對這筆資金如何進行籌措,陜西省也顯得十分謹慎。
“省常務會議針對規劃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我們正在根據這些意見對籌資渠道、籌資方式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調整和修改。”陜西省扶貧辦的一位人士向記者透露,“不過不會需要太久,規劃應該很快就可以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