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月14日刊出封面報道“鎘米殺機”后,中國多地政府部門迅速作出反應。北京、南京、?、昆明、廈門、青島等城市的質監部門均對媒體表示,近期當地市場抽檢未見鎘米。
本刊記者還從多個渠道獲悉,此次鎘米輿情,已經傳遞到相關部委高層。農業部官員則告訴本刊記者,鎘米污染問題由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牽頭負責。
多地關注鎘米
2月14日以來,中國內地多個城市的農業、質監或糧食部門陸續通過媒體,稱本地市場上沒有鎘超標大米。還有一些地區的政府部門,表示將進行摸查或調查。
據《北京晨報》報道,京糧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市民餐桌上的大米主要來自黑龍江、遼寧、吉林等地,極少量來自南方,但也都遠離本刊“中國大米污染不完全分布圖”上所顯示的廣西陽朔興坪鎮等地。
上海市糧油行業協會秘書長趙志偉對《新聞晨報》稱,上海市售大米主要來自東北、江蘇等地,很少有湖南、江西等地的大米,且大米在進入正規糧油便利店、超市、賣場之前,供應商須提供產地合格證。
廣東也迅即表態。據《新快報》報道,廣州市質監局表示,盡管根據國家標準,鎘并非大米的必檢項目,但近兩三年質監部門已經把鎘納入檢測中,目前尚未發現本地產大米出現鎘超標現象。廣州市工商局則表示,針對媒體曝光的鎘超標產地大米,已著手對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進行摸查登記。而廣東省農業廳表示,廣東大米一直都有檢測鎘,尚未收到相關報告,目前正積極了解調查廣東大米的相關情況。
《南國都市報》報道稱,?谑匈|監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春節期間曾對海口及周邊縣份進行檢測,檢測中凡是獲證企業的大米都未出現鎘超標。鎘一般在重工業比較多的地方土壤中存在,而?谥苓厸]有重工業。
廣西南寧農業局辦公室副主任杜勇則告訴《當代生活報》,幾年前確曾聽說桂林陽朔縣出現過稻米鎘金屬超標,但南寧市多年來未接到有關鎘米的任何報告。此外,他在第一時間將鎘米的相關媒體報道轉給局里的農藝師和稻米專家看,大家認為稻米鎘金屬超標主要分布在礦山密集區域或者是大型化工企業常年存在的地方,而這兩個條件南寧市均不具備。
《東南快報》記者從福建省質監部門獲得的消息則是,該省2011年1月13日公告的2010年四季度全省糧食加工品監督抽查結果,共抽查442家企業生產的456批次糧食加工品,產品抽樣批次不合格率為零。
不過,與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表態相比,學者的研究卻揭示出另外一番景象。例如,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陳迪云教授等人近幾年發布的多篇論文披露,福建沿海一些地區稻米中鎘含量超標。該研究小組2008年在福建沿海地區10條主要流域布點采集水稻樣品185件,結果有16.8%的樣品鉛超標,11.4%的樣品鎘超標,而鎘和鉛含量高的樣品主要集中分布在漳州、福州、福清等工業發達的城市周邊地區。
警惕環境健康危機
除了政府部門,多位專家也就鎘米問題發表觀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于保平研究員表示,他在2002年就聽說過這方面的問題,一些地區的地方政府說耕地受到重金屬嚴重污染。但一些地區,明知有污染,還讓老百姓種,“污染面太大,地方政府也管不過來!
當然,有專家表示,鎘米問題在中國并不算突出,鎘米對人體的傷害也沒有人們想像中那么嚴重。一位研究人員稱:“在我多年的研究中,的確發現有些地方土壤污染嚴重,而當地百姓又常年食用被鎘污染了的大米,有的群眾確實吃了20年、30年,甚至年頭更長。但是據我們觀察,沒有出現大的嚴重健康問題,只是有一些初步癥狀,有些污染區人群甚至看不到明顯的健康異常。”
本刊記者還獲悉,2010年11月,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在貴陽召開了《貴州省赫章縣污染及人群健康狀況調查》項目驗收會議。這是中國首次按照《環境鎘污染所致健康危害區判定標準》(GB/T17221-1998)技術要求,對鎘污染區進行系統性評價,調查結果顯示:赫章縣土壤環境鎘污染嚴重,當地人群日均和最大累積鎘攝入量仍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最大允許暴露值,但人群健康損害尚未達到該標準的判定條件。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表示,目前中國還沒有出現普遍的鎘中毒現象。可能在一些職業病中有體現,但缺乏流行病學上的證據。
不過,潘小川指出,隨著政策管控的不斷加強,近些年工業排污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輕和改善,但環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需要長期積累才會顯現,在時間上具有滯后性。中國正在進入因重金屬污染造成的環境健康危機高發期。
在日本富山縣,由于鎘污染導致的痛痛病患者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維權,1972年訴訟獲勝,但直到最近兩年仍有人被認定為痛痛病患者。
專家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鎘米只是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的一個縮影。根據各個污染區的不同情形,稻米中超標的有害重金屬不只是鎘,可能還包括砷、汞、鉛等。除了稻米,其他農作物同樣可能受到重金屬超標的影響。無論如何,以鎘米為代表的重金屬污染問題,都值得全社會警惕。
潘小川教授強調,除了加強污染控制,政府應該牽頭組織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尤其在尚未爆發環境健康危機但有過嚴重污染歷史的地區,需亡羊補牢,早做準備,包括建立預警機制、對暴露人群實施保護措施等。可以預見,環境污染導致的健康危機將繼續出現,“想壓也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