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最新報告,預料外需轉弱將令香港今明兩年經濟增長放緩,而一旦歐債危機爆發,香港經濟有機會陷入衰退。另外,IMF預期香港經濟基本面強勁,未來港府將中止“派錢”等多項支持措施,但可能針對低收入家注冊美國公司庭及長者提供支持,例如調低公共房屋租金。
歐債危機持續陰晴不定,加上美國經濟依然疲弱,香港作為開放式經濟體系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國基會在16日發表《2011年第四條磋商代表團初步總結》報告中指出,香港經濟經歷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后,出現強勁的反彈。港府多方面的政策、靈活的經濟體制,以及內地經濟強勁升勢,都有助香港走上經濟增長的軌道。失業率降至低水平,實質收美國公司注冊入增長,生活水平普遍提升。
不過,IMF中國及香港事務主管曹杰同時提醒市場,隨著外需轉弱,香港經濟增長將會減慢,今年增幅預料略為回落至5.75%,并于明年進一步放慢至4%。更重要的是,目前環球經濟的情況已達至危機的警戒線,歐元區的風險增加,其中政策不明朗因素,加上主權債務問題與銀行體系受壓,繼而對實體經濟造成影響。倘若下行風險發生,香港的貿易及金融渠道或會受到嚴重沖擊。
IMF估計,若歐洲方面突然爆發危機,而令全球經濟增長降低3個百分點,香港的經濟增長將低于基準預測4至4.5個百分點,亦即經濟陷入衰退。曹杰表示,現階段所見出現這個情況的機會雖然不大,但由于后果嚴重,港府必須考美國公司類型慮制定應變的計劃。
報告亦提到香港通脹壓力未消,內地進口的食品價格通脹上升,加上樓價上升的影響陸續浮現,都使市民的生活開支增加。展望未來經濟增長放慢及食品價格回落,將有利紓緩通脹,但樓價上升對租金及消費物價造成滯后影響,并于明年持續一段時間,故預期今年底通脹約5.5%,而明年亦會維持于4%至5%水平。
至于房地產市場方面,IMF指出,香港經濟暢旺、需求龐大、新落成供應減少及資金成本低企等因素,在過去數年推動樓價上升,中產家庭壓力因而上升,同時自置居所亦越來越具挑戰;然而,住宅市場在過去數月已出現變化,交投量減少及價格已稍見回落。另一方面,港府早前采取適當措施限制杠桿程度、遏止炒賣及增加土地供應等,令市場交投量減少、防止房屋信貸過度增長及維持金融體系穩定,均取得相當成效。同時,增加獲編配公屋機會、推出“置安心”計劃,以及復建居屋等,均屬恰當措施紓緩置業人士負擔。
不過,如假設樓市泡沫消失仍屬言之過早,未來數月如住屋價格恢復升勢,港府應會進一步收緊宏觀審慎政策、提高物業稅及增加土地供應。曹杰提出,增加土地供應存有一定風險,項目施工至推出有時間差距,有機會反而令樓市周期加劇。
另外,IMF認為,港府未來財政支持措施,應集中于較低收入組群。曹杰估計,港府今年可能錄得可觀的財政盈余,再次超出預算案目標。同時,港府推出多項一次性的支持措施,對經濟造成溫和擴張作用。他續稱,估計若外圍沒有出現注冊美國公司好處重大沖擊,來年香港的預算案可能中止有關支持措施,尤其是向市民派發款項,但仍應為低收入組群及長者提供針對性支持,包括增加社會援助及調低公共房屋租金等。